目前,我国的养羊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,即绵山羊品种结构从毛、绒用羊为主转向肉用羊为主,羊肉生产结构由成年羊肉转向羔羊肉,饲养方式由粗放式经营逐渐转向集约化、商业化。此外,在这个转型期,养羊业各环节正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,研究这些转变,认识这些转变,掌握这些转变方式和规律,对推动养羊业现代化进程,加快养羊业调整结构、转型升级,提升养殖水平,提高养殖效益,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作用巨大。现将这些转变逐一进行分析,与同行探讨,为养羊生产提供参考。
1 养殖观念的转变
随着肉羊产业的发展,养羊逐步摆脱家庭副业的地位,逐渐转变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,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收的新途径,即养羊业由谋生手段向促进产业发展方向转变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规模化程度的提高,新成果、新技术、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,养羊企业对管理、生产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,专业化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主流,文化水平低、技术能力差的人员不能胜任现代化养羊业的发展,将退出养羊业的历史舞台。
2 养殖品种的转变
由于历史的原因,我国的西北、东北地区,内蒙古、西藏等省主要以饲养绵羊为主,而长江以南及中原一带以饲养山羊为主。各地的地方品种抗逆性强,但养殖效率低。过去,养羊者只重视在本品种内调剂,并不重视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利用。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发展,对饲养品种的认识和利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一是逐步加强对适应性、抗病力强、繁殖性能好的地方优良品种采取保护措施,并不断进行选种选育,保障种质资源不流失。二是利用当地这些肉羊品种为母本,从国内外引进在当地适应性强、产肉性能好、生长速度快,饲料报酬高的优秀种公羊对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,采用杂交优势生产商品羊,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肉羊生产速度,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,达到肉羊产业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、保障供给的目的。
3 养殖区域的转变
牧区、半农半牧区是我国养羊的重点区域,这些地区以草原广袤为主,部分或处山坡丘陵,占地面积大,气候寒冷,基础设施较差,冬春饲草供应不足。特别是禁牧以来,饲草供给更难得到保证。随着人类对羊肉消费量的增加,牧区、半牧区的羊肉产量不能满足市场供给,在市场杠杆、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调节下,养羊业逐步向自然条件好、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农区发展。农区有充足的秸秆资源及粮食下脚料、工业副产品,配合肉羊饲草料的开发、加工、配制及饲喂方法等配套技术,保证了优质饲草料的充分供给。同时,达到了秸秆过腹还田、农牧有机结合、附产品资源化开发利用的目的,提高了农区单位面积综合效益。
4 饲养模式的转变
我国养羊有放牧、“放牧+补饲”、舍饲三种模式。放牧作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传统的养羊模式,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,容易出现“夏饱、秋肥、冬瘦、春死”的现象。同时,根据保护生态环境和草畜平衡要求,发展数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,必须向农区转移。“放牧+补饲”是当今牧区、半牧区和山区常用的方法,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当地夏、秋季节自然资源的草地,降低饲草成本,在冬春季补饲部分饲料,满足羊的营养需要,但存在补饲饲料来源不稳定、价格高的问题,这种模式缩小了养羊的利润空间。因此,放牧、“放牧+补饲”这两种模式均受到了挑战,舍饲模式应运而生,并将在部分地区广泛开展,其最大优势是可充分利用农区大量的秸秆等,提高农作物的利用率,保护生态环境。但相对于放牧,存在养殖成本高、效益低的问题。未来,标准化、规模化舍饲养殖将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,技术创新、分阶段养殖是饲养模式的发展趋势。
5 养殖规模的转变
过去,我国养羊业以零星散养为主,规模小,弊端多。一是管理粗放,饲料、饲草品种单一,营养不足或不全面、不平衡,致使羊体质下降,生长速度缓慢,易引发疫病;二是许多实用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,效率不高,养殖效益差;三是难以形成批量商品,出现了有产品无市场,销售价格没有话语权的问题。因此,加速了养羊业由零星散养向规模化推进。近年来,大多养羊企业理智大于盲从,充分考虑其资金、技术、管理水平、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、粪污无害化处理能力等综合因素,适度规模的集约化、规模化养羊模式取得了很大进展。据统计,2013年,全国100只以下小规模饲养比重连续三年降低,规模化饲养比重实现三连增,特别是500~1 000只和1 00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明显提升,相比2010年,500~1 000只和1 000只以上规模化比重分别增长了61.8%和93.1%。2014~2015年,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继续上升,有利于保障市场羊产品的有效供给、食品安全、疫病防控和养羊集成技术的充分发挥,提升了养殖效益。
6 营销方式的转变
过去,千家万户的肉羊零星养殖者将羊拉到市场出售,或由经纪人从养殖地收购,交由屠宰加工企业,部分规模养殖场直接运输肉羊到屠宰加工企业。不分等级,价格统一,按胴体重支付。加工企业将加工的成品肉囤积,待客户上门以统一的批发价销售。现在,部分零星养殖户基本上是由经纪人收购并送往屠宰加工企业,而大部分零星养殖户以合作社等组织形式,同规模养殖场一样,与各屠宰加工企业订立合同,按合同约定的数量、时间和价格向屠宰加工企业提供羊源。活羊价格也因羊的品种、性别、月龄、饲养方式等而变化,而羊肉价格也随之变化,可充分体现优质优价,并因品牌知名度发生变化。营销则以互联网等方式,有的将冷鲜肉直接进超市和社区,减少了销售环节,降低了营销成本。
7 营养供给的转变
在以放牧为主的养羊时代,羊的营养供给主要是天然牧草,自由采食获取,来源及营养水平受地域、气候和季节影响极大,对羊的生长、发育和繁殖十分不利。而进入放牧+补饲及全舍饲阶段,羊的营养供给由在草地自由采食向人为调控营养转变,即人类可按照羊的营养需求供给饲料,保障其生长、繁殖的营养需要。随着标准化、规模化进程的加快,羊的营养可实现按生长阶段供给,既可保证营养需要,又不会造成饲料浪费。此外,羊的饲料供给也由单一品种的饲料向全价混合饲料转变。在饲料配制方式上,由人工生产向机械设备生产饲料转变,使用TMR搅拌机,将饲草、饲料按需要科学搭配,统一投料。
8 疫病防控的转变
在传统养羊的意识中,羊不发病,即使个别羊发病也按传统方法进行诊治,很少发生重大传染病,羊的疫病防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。随着养羊进入放牧+补饲或全舍饲时代,养殖密度增加,羊的发病率增高,养羊者开始注重羊的疫病防控,由治疗羊病向预防+治疗转变,即按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来接种疫苗,增加羊的免疫力,减少疫病发生,如发生一般性疾病,则及时对症治疗。随着养羊规模的扩大和人类对肉食品安全的重视,疫病防控向保健+预防转变,除预防接种外,更注重环境调控、营养配比和保健措施的实施,保障羊群的健康。
9 安全意识的转变
过去,由于肉羊养殖企业对羊肉食品安全意识差,部分养殖场为了追求利润,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、抗生素、类激素等,导致产品中激素、抗生素、重金属有害物质残留超标,严重危害人体健康,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障碍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肉羊产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。因此,推进肉羊健康养殖是养羊业面临的又一重要转变。国家施行食品安全追溯机制,迫使养羊企业根据《畜牧法》规定,建立起养殖档案,详细记录羊的来源和进出场日期,饲料、饲料添加剂、兽药等投入品来源、使用及检疫、免疫,消毒、疫病、无害化处理等情况,明确羊群的来源和去向,把控投入品的使用,确保上市产品安全可靠。
10 产品加工的转变
肉羊产品主要是羊肉,过去,羊肉多以胴体或卷肉的形式投放市场,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城市居民的需求。迫使多数旧式肉类加工企业改造升级,新上马者进行高标准建设,适合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高档羊肉及产品的工艺流程,逐步实现简单屠宰加工向精深细加工转变,产品更加多样化。
一是品种分类,出现了羔羊肉、成羊肉、后腿肉、羊排、羊蝎子、羊棒骨、龙骨、环骨等产品;
二是重量分级,以1 kg、2 kg、2.5 kg、5 kg不等,在产品数量上满足不同群体需求;
三是注重包装,包装设置多样化,各种礼品盒应运而生;
四是附产品开发,对羊附产品精细加工,倍受消费者青睐,且价格不菲。
五是品牌效应,多数加工企业开始树立自己品牌,注册商标,提升价值,实现利润最大化。